慧聪涂料网讯:随着9月8日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主办的第36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简称上海家博会,其前身为广州秋季家具展)登陆虹桥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场关于中国两大出口家具展在上海“开撕”的话题,成业内讨论的热点。于是,互联网将之与9月9日在浦东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简称中国家具展)进行实力大比拼,并将两个展会的“标识”、“称号”、“群众基础”、“时间点”、“排场”、“舆论”、“度娘”、“伙伴”、“颜值”、“现场”等进行排序,以期通过网上投票,预测谁会赢,从而吸粉取睛。
早在2014年3月,针对中国家具展与东莞名家具展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笔者曾撰写《沪莞联手,锋指何方?》一文,着眼点在于中国两大家具展强强联手后的预期格局,文中不可回避的就是广州秋季家具展移师上海的话题。时至今日,在两大展会同城PK之际,笔者认为,应更多关注展会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预期,这种预期与展会竞争有关,但更多的需延展到家具市场前景,对家具制造、国际营销和研发设计相关联的未来产业布局变迁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展会作为一种媒介和平台,其核心作用是贸易配对,通过产品展示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直接的成效体现为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出口订单的增加,无论款式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运用等,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其市场价值。
另外,从某一类行业展会的发展规律来看,行业与展会的依存度决定了该类展会的未来发展空间。一是业态决定展会规模,二是拥有成熟营销模式的产业无需依赖展会这类载体。
改革开放的“三来一补”模式,让中国制造业以一种“外科锲入”的方式迅速爆发出众多门类齐全的加工企业,从最初的代工模式走上了利用过剩产能扩大生产之路,相应于模仿、吸收、引进、消化和国际市场的倒逼机制,我们不得不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这里暂且不进行有关创新驱动话题的探讨。就代工模式而言,因两头在外,无需考虑研发和销售,但随着自有品牌的崛起和过剩产能的扩大再生产,传统的营销模式难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可以肯定的是,这类传统制造业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其对展会的依存度非常高。家具行业的展会就是典型的案例。国际上,意大利米兰、德国科隆、美国高点等地的家具展,以及国内的上海、广州、东莞、深圳、顺德的家具展,哪个不是动辄几十万平方米规模的“巨无霸”展会?一是与业态相关,一是与依存度密切相连。
多年来,我们一直认同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会展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毋庸置疑,专业展定会是该行业的晴雨表。那么试想,可否通过这次上海“双城记”,对中国家具行业进行一次行业景气的归纳判断。其实,本来这项工作应该在展会项目启动之前做。展商需要什么、经销商需要什么?有价值的展会不仅仅是美轮美奂的展位设计和琳琅满目的展品。当上海两大家具展“狼烟”四起之前,已举办了34届的东莞名家具展刚刚落下帷幕。经销商和代理商的现场反应是怎样的?是厂家给予的优惠不到位,展前的宣传推广不够,还是展会服务的提供不完善?这些都已经不是主要关注的问题了,大环境、市场前景、未来预期,成为决定展会效果理想与否的根本要素。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让一部分生产商享有红利,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经济政策让展会和展商已形成办展、参展的路径依赖。但当下在国际经济环境提振乏力的大背景下,“路径”俨然成为了“困境”。
国家有着做大做强会展业的战略规划,产业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硬件航母的打造和项目的物理位移。在出口导向因国际经济环境变迁已经做了战略调整之后,让两大同质性以出口为定位的展会同台竞技,我们的顶层设计和实际操盘者应做怎样的思考和调整?需要提出的是,东莞名家具展立足内销、内外并举的定位,在这场不仅仅是国内的行业风暴中得以置身事外。
当下,会展业界理论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办展有着三大依托,一是产业,二是市场,三是城市环境,获得其一则可办展。以此为前提,就某一元素来分析,中国家具展展此前依托的是江浙产业基地,吸引包括山东、东北、安徽、四川等地生产制造商,而广东家具企业参展份额不大。广州、东莞、深圳家具展以发轫于港台地区的加工企业为主,形成门类齐全的家具生产集群,在对东北、华北、西部和华东地区的客户吸引方面,与中国家具展各领风骚。但无论从生产、销售、品牌还是出口总量来看,广东地区在全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通过多年的磨合运作,广州、东莞、顺德、深圳已发展为联动模式,颇受国内外买家认可,在展期的排序上也节省了采购商的成本。
现如今,两大出口类家具展聚首上海,在无关乎两家主办各显办展神通手段之外,国际买家、国内经销商和卖场今后的走向会怎样?依托展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制造企业,如何比对江浙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制造成本和区域政策环境,从而影响生产企业的重构布局;相应中国制造业的内在需求,如何从制造发轫,向“智造”升级,等等。这些都需要展会操盘者进行思考和跟踪。或许,一届展会给不出答案,那三届呢?可以肯定的是,根据展会发展规律,经过五届的运作,展会将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固的通道。
如果一定要从项目组织者的角度分析,这场“硝烟”散后,我们需要梳理的主要在于价格、服务、展商和买家的感受。
作为展会的操盘者,成为两个领域的行家(还谈不上专家)很重要,一是展会运作的行家,二是展览项目所在行业的行家。舍此无捷径。
(作者系广东现代会展管理公司行政总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