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BACK
You Min Solo Exhibition
展览时间:2015-3-29/2015-4-29
展览地点: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锦画廊
策展人:金文君
学术支持:尹丹
开幕时间:2015-3-29 15:00
3月29日,于798艺术区锦画廊,“归途”——游敏先生个人艺术展如期举行。
此次展览由金文君策划,青年批评家尹丹博士担任学术主持。参展作品以2014年新作品为主,贯穿2012、2013年的部分作品,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回顾,很好地连接了画家的整个绘画旅程的起承转合。著名诗人俞心樵先生也到场祝贺并发表感言。
本次展览命名为“归途”,原因一方面在于绘画主题与归途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在于游敏在绘画语言与再现物象的选择上——无论是那种东方式的绘画语言还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怀旧之物——都昭示着游敏先生心中的那份归属感。
出生于1960年代的游敏先生常年旅居在北京,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突破中探索前进,自欲望喷薄、暗示性极强的幸树系列作品后,近两年 来游敏先生的创作中都热衷于呈现“土地”的母题,在他自己的描述中,这些“土地”让他想起了归家之路,想起了深藏于记忆中的故土。“归途”无疑是温情的, 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回到那个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回到那个具有归属感的地方。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29日。
策展人金文君
学术主持尹丹博士
画家本人游敏先生发言
著名诗人俞心樵先生发言
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再现的迷宫:观游敏绘画有感
尹丹(清华大学博士,青年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教研室主任)
在我看来,游敏先生于2014年开始创作的“地平线”系列让人很容易联想起海德格尔对“土地”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辨性论述。在海德格尔那 里,艺术品是在“土地”与“世界”的裂缝中产生的。他所谓的“土地”,指的是毫无社会意义的物质世界;而“世界”则意味着历史,意味着人的痕迹,与人相关 的意义。在游敏先生的作品中,大地、桃花、湖水等物象看似是无社会意义的,看似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之物,但却因“路途”、“古物”而留下了人的痕迹,留下了 历史的意义。
我将文章起名为“再现的迷宫”,原因在于其绘画所体现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再现系统。游敏先生在表现大地、山丘等物象时,使用的是较为明显的抽象表 现主义技法,那种狂放恣意的大笔触无疑让人印象深刻。与之前的作品相对比,如今在运用笔触时似乎越来越放松,却越来越有力度。艺术家非常注重不同色相的颜 料在笔的轨迹中所产生的运动、交错与流淌效果。这倒容易联想到以赵无极等人为代表的东方式热抽象,在视觉上往往产生一种混沌感,笔触产生“气”一般流动、 穿行的效果。当然,他们的语言面貌是截然不同的,各有特点的。从微观层面看,尽管绘画语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从宏观上看作品仍然是再现性的,它仍然以表 达可辨的物象为最终目的。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多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再现方式。
首先,他有意地在平涂背景和抽象语言之间强调一种对比关系。平涂方式在古典学院派的油画语言中是不允许存在的,因为人们相信平涂不利于再现真实 的物象。但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家从铺天盖地的数码图像中获取视觉资源,如今平涂成为当代绘画的一种常见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涂和随性恣意的 大笔触都是非再现性的,因为现实世界之中并无这样的类似物。不过,这两种语言的并置却很容易产生纵深感,三维空间在视幻觉的方式中得以营造出来。人的视觉 存在着一种普遍特性,即相对动态的形式具有前进感,相对安静的形式具有退缩感。由此平涂的画面很容易退缩到“远处”产生天空、湖面等物象暗示,通过一种有 意的渐变效果,这种物象暗示得以加强。
其次是“无形”与“有形”的结合使用。用以再现大地、山岗、路面的笔触无疑是“无形”的,他甚至有意地要消解视觉上所带有的固化感,以一种“道 家”式的非规定性来呈现。但是,他却使用较为明确的轮廓线来塑造远山的造型,在此无疑产生出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轮廓线在中国古代的“白描”以及西方的盛 期文艺复兴绘画中都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再现方式,后来这样的方式在泼墨山水、巴洛克绘画中得到消解。在他的作品中,轮廓线虽然得以明确地使用,但物象的再现 却是暗示性的,因为我们只能看到线,却无法看到它包裹起来的“像”。虽看似无像,“无”却蕴藏着“有”,我们的知觉能够自动地补充并不存在的物象,这倒的 确是古代中国绘画中的常见表达方式。
再次,游敏先生的绘画又可被描述为“再现的再现”。观者或许会被画布边缘的粗粗的边框线所迷惑,因为这个“边框”似乎是和画面呈现的内容无关 的。实际上,艺术家是希望在绘画中表征曾经在中国民间风靡一时的玻璃画。即使是在1980年代,这种玻璃画也被广泛地购买用以装饰居室,有时也被人们用作 镜子使用。不过很快的,这种传统的装饰方式就在中国社会被冷落了,如今购买玻璃画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玻璃画中往往会再现一些物象,但游先生的绘画又 是对玻璃画的再现,由此形成“再现的再现”。这种方式在艺术史上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宫娥》,还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描绘屏风图像的 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画中画”的方式。米歇尔在其著作中曾为这种方式进行过学术定位,他将其称之为“元绘画”。在此,对玻璃画的再现表达出强烈的怀 旧感与温情,它是积淀在那一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视觉回忆,似乎也进一步强化了此系列作品的主要主题: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玻璃画是一种符号,通过它,往 昔的岁月得以怀念,心中的某个泪点或许因此而被深深触动。
无疑的,游敏先生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复杂的再现系统,这是这批作品中让人最为印象深刻之处。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喧嚣一时之后,那种符 号化的简单叙事是其中最明显的症结,而这也正显示出语言、结构探索的紧迫性。此外观者或许容易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这共鸣来自于岁月的痕迹与 对历史的敬畏,来自于画面中“世界”与“土地”的张力关系。
画家简介
游敏,1965年生于湖北武汉
个展
2014“镜中景——游敏当代艺术个展”,法国诺欧商学院,法国
2012年“镜中景——游敏当代艺术个展”,北京798艺术区罗丹美术馆
2010“千面镜像-游敏个展”,北京苏蒙画廊
2008年“意象?灿烂--游敏当代艺术个展”,北京798艺术区3+3画廊
2007“态度-游敏个展”,北京798艺术区
1997年油画作品《自然之蚀变》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静物画展”,并收录于作品集
1997年油画作品《路下脚下》入选97湖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
1999年油画作品《留住的根——大别山乡情》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奖”
2000年4月油画《老村》入选“美国亚洲艺术博览”
2001年油画《风景系列》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展》,同时接受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采访
2001年10月油画风景两幅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艺术》
2002年《美术文献》第27辑发表六幅油画作品
2004年1月两幅风景油画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艺术》
2004年10月参展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获银奖
2005年江苏《画刊》发表油画作品七幅
2005年河南《十方》发表油画作品八幅
2005年入选“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限制与自由》?冬市艺术展
2006年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方力均购藏1幅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