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是家居行业近年来不变的主题之一,要问过去的2013年怎样一个“乱”法,只能用“屡禁不止标准成空”来概括。标准缺失或执行不力导致商家钻空子甚至藐视法规,各种不规范产品进入市场,宣传噱头五花八门,这样的家居行业如何能不乱?小编为大家盘点家居行业乱象四宗“最”。
最顽固:儿童家具不合格
2013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公布了当年第四季度监督抽查,其中儿童家具产品共抽查了7个省、直辖市61家企业生产的61批次儿童家具产品。结果发现33批次产品不符合新国标要求,涉及产品木制件甲醛释放量、边缘及尖端、孔及间隙、推拉件强度试验、警示标志等项目。此次登上“黑榜”的儿童家具品牌包括快乐人生、七彩生活、多喜爱、松堡王国、我爱我家、全友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大品牌的儿童家具产品。
儿童家具不合格
要点:
从2012年8月1日起至今,我国第一部儿童家具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已经将近有一年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粗略统计各省市定期对儿童家具抽查检测的不合格抽查结果就发布了四五次,其中某些知名儿童家具品牌厂家是屡屡上榜。
辣评:标准如此“不给力”,归根到底是自身约束力不足。约束力为何不足?标准制定者需反思,标准是否得到认可,即是否能完善并具有权威。同时,要有有力的落实措施以及监督、惩处手段,否则儿童家具新国标难以摆脱成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
最猖狂:实木家具七成假
有记者曾在北京多家家居卖场调查发现,材质不同,品牌不同,实木家具价格相差悬殊。同样是四门衣柜,同样是实木,最低的4000多元,最高的4万多元,价格相差达十倍。业内人士表示,材质的品种不同、贵重程度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有知情人士揭露业内潜规则:只要实木材料超过30%就可以打着“实木”家具的招牌卖,实际只有部分主料是实木,辅料则是一些板材经过贴皮处理做成仿实木。但是这样标注为“实木”而实际仅为部分实木的家具,售价可达成本的5倍。
实木家具七成假
要点:
“再低也有赚”,这是实木行业秘而不宣的致富法,奥秘就在于实木与非实木。“材质陷阱”让商家大发横财:有的企业借材质的炒作卖高价,有的企业干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实木真伪的鉴定过于专业,大多消费者也难以辨别,只能听取促销员的讲解和厂家宣传,一头雾水最终上当受骗。
辣评:为什么黑心商家总拿材质说事?一方面原因在于实木鉴定有难度,另一方面,国家在实木行业缺乏如红木家具“一书一卡一证”那样的强制性执行标准,无法通过透明的机制来预防和治理乱象。木材种类繁多,消费者不能区分也正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更多地需要国家的规范和监管,才能将商家的“材质陷阱”在源头堵上。
最烦人:促销概念炒作
近年来,家居行业内促销概念频生。目前广州有至少六大联盟,再加上3·15、5·1等多个节点,整个市场给人的印象是促销不断,喧嚣一片,促销概念也层出不穷。“最低价”、“工厂价”、“厂家直供”说法频现,有记者调查结果显示,接近90%的消费者都表示遇到此情况。但调查结果也显示,90%以上的消费者对于所谓的“底价”持怀疑态度。
促销概念炒作
要点:
业内人士指出,底价、工厂价都只是说法而已,其实就连出售产品的人有时也难以判断这些产品是不是值这个价格,但一到了这样的时间节点,不做促销就没有消费者光顾,所以商家就会想出各种说辞。多数品牌在宣传当中所说的“工厂价”,可能确实有一两款产品零利润出售,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并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辣评:市场上真正由厂家直接销售产品的仍是少数,代理商若将产品都以“工厂价”销售,肯定难以维系。而且每个品牌的价格不一样,给出的“底价”、“工厂价”等也应区别看待。所以面对所谓的“特价”、“甩卖”,消费者还是要先冷静,结合需求购买。莫被折扣冲昏头脑,搞不好所谓“折扣”只是商家一场文字陷阱。
最艰难:抄袭成风维权难行
2013年3月的深圳家具展第一天就爆出品牌抄袭,震惊业界。而7月“赖氏”家具抄袭案结果宣判,也让抄袭问题再次收受到关注。长久以来,企业之间相互模仿抄袭在家居行业内,已成为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产品外观则成为抄袭的重灾区。每当逛家居卖场时,总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家居产品。这些产品或是与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雷同,或是与国内热销产品孪生。由于抄袭名牌产品设计的企业,违法成本低、效益好,导致傍名牌现象屡见不鲜,产品抄袭之风挥之不去。
抄袭成风维权难行
要点:
面对抄袭,企业不乏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但最后庭外和解、不了了之的居多。从发起诉讼到取证到最后法院判决,需要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的时间。而且就算最后胜诉,如果被告企业宣告没有资金承担赔偿金额,起诉方还需要再花时间去寻找对方是否存有资产的资产证明文件,这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这样算下来,将维权的道路走到底,需要耗费将近两年的时间。
辣评:家具抄袭维权难可看出,在产品涉嫌被抄袭这类事件中,原创企业是弱势群体,比较被动。在国外,如果抄袭他人产品会导致企业破产,但是在中国,制裁力度和维权过程都不太合理。如何去有效控制产品被抄袭的事件发生,第一步应当是加强监管和完善惩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