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白酸枝为何赢得青睐?白酸枝真的要火了?“未来两年,市场将出现大量的白酸枝家具。”早在2013年初,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就做出预测。进入2014年,白酸枝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社会关注。
》》回报率有可能超过300%
“2013年,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修订过后,以红酸枝为代表,更多的红木被列为濒危物种加以保护,加剧了资源紧缺的趋势,业内人士不得不将目光转投其他具有收藏潜力的材质。”杨波认为,白酸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杨波对白酸枝的市场前景有三点判断:
“第一,白酸枝的存量相对稀少,虽然现在草花梨和白酸枝的价格每吨都在3万元左右,但草花梨的存量非常大,而白酸枝存量不足草花梨的千分之一、大红酸枝的1/50,存量决定价值差异,物稀则必贵。再过一两年,白酸枝的价格会超越目前同等价格其他材料的1~2倍。”
“第二,白酸枝木材稳定性高,材质细腻,这对于制作家具和收藏家具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受到市场认可,稳定性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白酸枝的花纹、色泽相当精美,很多行家都会将其与黄花梨混淆。”
“第三,白酸枝也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是我国的传统家具用材。白酸枝性质特点适合明式家具简洁的风格,其制作的明式家具之美少有人知。”
业界有这样的共识,相对于动辄几千万价格区间的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材质红木家具,白酸枝家具的市场之前确实存在被低估的状况。
“相对于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红木材质,白酸枝肯定是被忽视的。”杨波说,“目前白酸枝的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价值洼地,企业有利润空间。但这两个月以来,白酸枝价格就已经涨了70%,并且还在继续上涨。预计3年后,白酸枝家具的回报率可能会超过300%。”
》》历史上曾热炒白酸枝
由于白酸枝颜色较为浅淡,密度不及红酸枝,如今有些人甚至质疑白酸枝的红木身份。其实,白酸枝在古典家具中早有闪亮的表现,我国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明式家具珍赏》作者王世襄先生就曾收藏过一件白酸枝明夹头榫画案。此案是一木一器而成,与黄花梨极为接近。
“许多收藏家和修复老家具的师傅们都曾在老家具里见过白酸枝的身影,现在从明清家具传统用材里能够挑选出来的,且存量还较大的用材,白酸枝是唯一的。”杨波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民 国时期,白酸枝家具曾一度被热炒,价格甚至超过红酸枝家具的3~4倍,由于其颜色较适合当时家具的流行风潮,白酸枝家具盛行一时。
熟悉中国红木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红酸枝是清末被用作压舱物随海上贸易而来,后被大量用于制作家具,而白酸枝在明代就已经被当做家具的主要用材广泛使用。
“白酸枝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历史上与红酸枝也有过精彩的碰撞,如果说将来替代红酸枝现在的市场表现和价值的话,白酸枝将是合适的选择。”杨波说,“黄花梨一去不返,红酸枝也将步黄花梨后尘,谁有把握白酸枝的魄力和勇气,谁就占得先机,成为新一轮市场的宠儿。”
》》做精品才是出路
2013年红木原材的价格高涨,吸引了业内外游资纷纷涌入,据业内人士介绍,2014年在河北大城、浙江东阳、中山大涌、江苏苏州等红木产业基地新增了不少红木企业。开年之后仅东阳市场一地新增企业就超过两成。
企业数量的激增导致了用工荒,许多红木企业反映,新年过后工人难招,尤其是有经验的工人,用工成本比往年增加了30%~40%。
游资炒作导致了2008年的红木行业危机,如今游资再次入市是否会历史重演?业界为此倍感忧虑。
游资炒作扰乱市场,用工荒又导致企业间以不正当手段互挖工人,制作以次充好或假冒伪劣产品,服务不到位等成了红木行业的乱象。
针对行业乱象,在北京家居行业协会红木委员会的倡导下,3月10日北京市场多家红木家具企业负责人签署了《红木委员会自律公约》,北京家居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晨介绍说:“公约的签署,有助于红木行业的整体利益,对红木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红木原材供应紧张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邓雪松在一次访谈中说,“全国最大的红木交易市场——深圳观澜镇的牛湖和顺兴,2011红酸枝老料堆积如山,2013年,短短两年,那里的红酸枝老料、大料就已鲜见,到处是以前被遗弃或作燃料的树桩、树头、树杈。”
“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释放其收藏价值。真正做到惜木如金,让每一个红木家具企业珍惜每一根木头,尽力制作出高品质的能传承经典价值的作品,真正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对于红木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行业大浪淘沙的过程。” 杨波多年以来一直呼吁,他认为:“在资源不可逆的背景下,走精品路线,注重品牌建设才是红木企业的应对及发展之策。”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宝光则呼吁红木家具文化的复兴。他说:“人们过度关注红木家具的财富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内涵,导致当代红木家具的奢侈性属性被片面夸大。红木企业一定要致力于制作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能传承的精品,不要过于追求材料的高价值、高标准,这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也避免了珍稀原材料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