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2月18日电(记者王井怀)“太原供热都一个月了,我家还没有暖气。我们只能把两岁的孩子送到父母家,我和老公在朋友家里‘蹭暖’。”由于民营的电供热公司的变压器容量不足,12月初,太原市东城100小区住户张女士家的室内温度只有8摄氏度。
寒风袭来后,并非家家暖气通畅。供暖出问题、纠纷增多、住户想“闹一下”,这成了中国北方不少城市在供暖季面临的相似难题。而这些难题正是中国供热市场化改革所遭遇的“成长的烦恼”。
2003年,中国拉开了福利供热向市场化供热改革的序幕,民营企业顺势进入这个领域。目前,不少城市的民营供热面积越来越大。比如,北京去年民营供热面积达到全市的20%。太原市四家集中供热公司中民企占有一席,区域供热更是民企唱主角。而山西朔州市民企的供热面积已经占建成区供热面积的75%以上。
随着中国供热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民企在打破国企一统供热行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纠纷。
比如在山西,10月上旬,太原一家民企供热公司宣布,因成本提高供热费价格由去年的每平方米每月3.6元上涨到10.8元。几乎同时,朔州市11家房地产公司拉起横幅控诉当地双良供热公司变相收取配套费。
记者发现,近年来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都出现过类似的矛盾。面对纠纷,民营供热企业都表示很无奈。“一脚踏进供热才知道问题这么多,我们都觉得当时投错胎了!”朔州市双良热力公司副总经理张润喜说,最近他天天忙着处理纠纷。
记者走访多家供热公司发现,供热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靠政府补贴过日子。在此情况下,为了收回成本,一些供热公司只好提高用户的采暖费,或者向房地产商征收额外的工程建设费。从而引发了不少纠纷。
受访的供热企业负责人认为,应该加快推进供热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增强企业在原料和产品上的自主权。只有这样,供暖企业才能摆脱亏损局面、实现自我造血,从根本上解决供热领域的各种纠纷。
同时,各地方还要与时俱进完善供热管理办法,重点明确供热企业、开发商、住户、政府四者之间的权与责,约束各方行为。这样才能避免供暖期间出现不必要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