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领先型行业的兴起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因路径依赖,或因时代大潮,或因资源禀赋。而毫不例外的是,这些行业都在当地经济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行业的辉煌也往往成为了当地的宣传名片和居民心中的骄傲。
作为地区支柱行业和发动机,在面临经济波动和外界冲击时,领先型行业所在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行业的兴衰都会牵涉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行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据此,编者所在的考察团走访了福建部分地区的石材、电子设备、陶瓷3个龙头行业,通过对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的访谈和调研,了解这些地区领先型行业、龙头行业的转型升级,寻找转型升级背后的动力与成效,以及重装上阵背后的原因和激励。
粗放式经营藏隐患
“我们要做世界石材的集散地和石材文化的传播者”,这是南安市石材行业打出的口号。确实,南安的影响力能够有让其在世界上发声的资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安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材交易中心和加工、销售网络,仅2014一年,南安一地进出口的石材就达到了中国交易额的50%,世界的30%,并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石材博物馆,向世界介绍石头的“故事”。
“两头在外,买世界、卖世界”,这是南安石材模式的简单概括,这种模式并不仅仅是来料加工,而是来源于渠道的把控和历史的积累。南安商人控制了从土耳其等海外矿山到生产加工再到石料出口零售在内的所有环节,这一优势在2007年一度创造了全行业50%以上的毛利润率,那几年也被当地老板称为“坐着捡钱”的时代。
快速的发展往往会掩盖问题,停滞和衰退则会将这些问题成倍放大。有一句话被常常提及:繁荣时没有心思未雨绸缪,等到衰退时已经无力回天。幸好对于大部分领先型行业来说,适当的调整和阵痛反而会帮助行业去芜存菁,更好地发现问题。
经济繁荣造就了南安,使之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石材贸易中心,但是遗憾的是,粗放的行业发展模式也给其长期健康成长带来了制约。
2003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石材行业也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对应的问题也暴露无遗,石材加工粗放式发展、环境污染严重也成为了当地挥之不去的困扰。截至2013年,当地关于废石填埋、石粉污染、污水排放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沿海的水一度都被石粉染白”“土地板结、污染”等描述也得到了居民和生产者的证实。而石材加工中的粉尘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
在野蛮生长中,工艺成为了石材行业最被忽视的一环。2007年前后,大部分工厂都没有给工人必要的粉尘保护,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随着本地石材资源的枯竭,石材企业纷纷去国外购买矿山,但是由于管理粗放,其石材成材率只有30%,而使用的切割工艺也落后于欧美同行,石粉、废料超过了原石加工的40%,这些废料最后也都通过填埋简单处理。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除了少数研发加工企业之外,大部分的对讲、通信设备企业依旧停留在组转、展销、接订单这样简单的经营模式中,没有自身的品牌、知识产权,也没有自身的营销渠道。泉州虽然占据了世界七成以上的对讲机市场,但是主流技术依旧停留在上世纪的模拟信号时代,技术落后、用途局限、附加值低,这些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来自于细致的地区内分工和产业集聚,相比于东南亚,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殆尽。
如果说产业落后的最坏结果是失去行业领先地位,而环境破坏的副作用将持续几十年。不只是石材行业,德化的陶瓷行业曾经也存在严重的透支环境的行为。在60-80年代末,随着德化瓷器行业的再次兴起,德化山头随处可见被砍伐殆尽的树木,作为福建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山区县之一,德化县城周边一度没有完整的青山。所幸的是,这一趋势随着政府推动的两轮燃料升级“柴改煤”“煤改气”以及配套的封山育林政策已经得以缓解。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及时实现行业的产业的转型升级,领先型行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发展优势可能就在一夜之间,而其副作用可能波及当地未来的发展。从全国各大资源枯竭城市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行业的衰退对于一个地方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产业的繁荣带来的“资源诅咒”又是怎样制约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从这几个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在行业狂飙突进、从业者盆满钵满的同时,背后的代价和隐忧又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