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住宅设计回归人本
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住宅”不只是一个词,而是有意义的两个字:一个是住,一个是宅。因为“住”是一个对人的概念,而“宅”是一个对物的概念。在过去的三十年之中,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家装,当今绝大部分设计师都是围绕这个词语来工作,而家装的基本定位在第二个字—“宅”。其实,家装应该定位在第一个字—“住”。
“住”对人意味着什么?从生理和心理来讲,“住”就是要满足人身心的需求,其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不是豪宅,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物质与精神在审美层面达成的统一。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虽简短,但却富有内涵。
人的居住是一种文化,与其他生物的筑巢有本质的区别。人所居住的房子和动物所居住的窝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中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住宅的历史文化上,中国也曾达到过全世界的最高水平。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我们在进入近现代以后,住宅文化却逐渐落伍。
艺术是解读中西方文化本质区别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绘画讲究意境,而西方的绘画多尊崇现实。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的自然观来于自道家,道家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种思想所传达的是一种平和、舒缓、优雅的意识形态。西方则反之,西方主张要主宰大自然,所以西方的环境观所导致的建筑形态,从表象上看,是要比我们的漂亮,意识形态显得极致、细腻、张扬和外向。由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文化是统一系统的思想观念,而西方则是发散对立的,最终导致的社会形态也就不同。中国人讲究正统,突出人文;而西方则讲究科学与科技。
从设计这个概念来说,中国是一个超越文明的设计文明,我们现在讲可持续设计,讲绿色设计,似乎是一个新词,实则不然,早在古代中国就已有了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墨子是中国最早的设计文明学家、设计理论奠基者,他在《墨子·辞过》里面,对衣食住行的设计内涵,包括功能与审美的关系,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主张设计要有一个度,不能过,而我们今天的很多设计都已经过了这个度。除了《墨子·辞过》这本书对设计有所理论性的阐述外,中国的诗词也通过意境来表达古人对住的需求。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一等都有“诗意的栖居”的情景描绘。
作为曾领先世界的华夏设计,在建筑与器型、材料与工艺上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巅峰,但我们并没有把它传承下来发挥到极致。现在很多房地产商引入很多国外概念,一些室内设计师也把国外设计当成宝典,不说保守的老一派,就算是年青一代,也很难完全接受西方的设计,中国的文化基因、文化背景是无法抹去的,毕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都不同于西方。
本土设计与外来设计是个很深的话题,中国设计师应该坚持我们文化传统的精髓,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的建筑、室内设计,走到现代化时,恰恰是汲取东方文化的精华。而我们继承了很多封建糟糕的文化,从建筑到室内并不非常舒服、合适。中国文化一直在中西交融中不断提高,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属于自己的设计路。目前,很多外籍设计师也开始研究中国人的生活并运用到设计之中,比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被西方设计师运用得很好,反倒被中国设计丢弃,这不得不令中国设计师警醒。
(实习编辑:江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