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之后,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的序幕由此揭开。此后,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等“智能派”纷纷亮相。近几年,智能家电活动频繁,国内“U+”、“LifeKit”等智能平台开始抢占山头,烽火味道渐浓的时候,智能照明也开始有所动作。 所谓智能照明,是指利用计算机、无线通讯数据传输、扩频电力载波通讯技术、计算机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节能型电器控制等技术组成的分布式无线遥测、遥控、遥讯控制系统,来实现对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从而达到安全、舒适、节能、便捷的效果。用手机控制灯光业内叫好的智能照明消费者不买账 据Cisco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500亿的智能设备联网。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到2020年,智能照明会占5%-10%的物联网智能装置。 不仅如此,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房间中分布最广泛、涉及的节点数量最多,被众多大牛看好。在7月23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LED照明论坛”中,智能照明也是大牛们专注的热点,有关智能照明发展现状及趋势、智能照明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智能照明和物联网设备的新挑战等话题被一一论述。刘丹青表示智慧照明的未来一片光明,其“功能的整合,连接到云端的‘Killer apps’”优势是智慧照明成功的关键因素。 无锡硅动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周传林从目前的背景阐释了智能照明存在的意义。他表示,“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市道路照明标准层面上,适应照明是可以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周围环境状况改变道路照明水平的;在国际环境方面,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城市照明在节能减排效果上尤为显著”,故而未来对于智能照明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智能照明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国际知名品牌飞利浦、欧司朗、GE等相继推出智能照明品牌。不仅如此,一些非灯具企业也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智能照明市场,小米、魅族等互联网公司也相继推出各自的智能照明产品。 相比于市场的活跃,消费者显得并不兴奋。除了在消费市场的表现并不活跃之外,在互联网上吐槽也有不少。“身处行业内的来说一句,因为现在的产品本身就不是智能,甚至还在原来使用的基础上复杂化了”、“现在会真正去讨论智能家居的无非就有钱人和开发人员”、“有房的geek青年才会考虑”之类的声音泛滥于网络。困难重重智能照明前方路漫漫 相比于用手机控制空调等家电,智能的灯光控制系统似乎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但事实上市场中的消费者赞同率并没有那么高。 在使用智能照明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才能对使用者做出更好的服务,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无线标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去连接传感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就算目前多数使用的紫峰协议能够满足无线传感器的低花费、低能量、高容错性等的要求,但其网络拓展性的问题无法提升性能,当数据大量提升时,反而会成为智能照明发展的瓶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它在不断更新,但明显无法适应智能照明发展的速度。所以新的标准出现亟不可待。 除此之外,市场需求不够仍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消费者有从众的心理,所以会造成哄抢,但是消费者也有规避风险的本能。对于自己使用过的且让自己满意的产品一般不会轻易考虑更新,这一方面可能会避免一定的风险,但是对企业而言,没有市场接受度的产品,超前也不一定是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照明产品并不是必需品,它的存在只是让生活更便捷舒适,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是企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LED照明论坛上大咖探讨智能照明 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总裁王米成曾经说过:“智慧照明的概念是基于LED产品本身的技术特点,再加上对未来的技术发展特点的预测。”但若是本身特点掌握不够,现在布局智能照明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固然是好,但是产品做的不到位,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也是徒劳无功。抓住优势助力智能照明前行 虽然问题不少,但绊脚石又何尝不是垫脚石呢?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官勇对智能照明的未来十分有信心,他表示智能照明的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大。 在7月23日由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LED照明论坛”上,官勇再次表达对智能照明产业的信心,并列出了LED照明企业想走智能照明方向需要有四大优势:生产模式专业,品质有保障;研发投入有保障,对智能照明新品开发有品牌有策略,能形成一波又一波新品打市场;照明公司本身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更专业化;渠道有优势,需要专业的LED光源和解决方案。 智能照明产品的核心在于智能感应和按需照明,而照明的基础工作是控制光。无论是否智能,对光的控制都要放在首位,不能舍本逐末。就像官勇所说:“智能照明要先做好照明的事”。 不论现在内业叫座看好智能照明的未来也好,消费者对智能照明的观望态度也好,就像智能手机在不断替代功能机一样,智能照明在不久的未来也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如此,在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也要依托有效的手段,让消费者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为它买单,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伤感。(文/新浪家居 章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