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句容市天王镇袁巷村的农民正在栽植当地从没有过的芦笋。该村学习“戴庄经验”,利用自身的生态环境,发展新品蔬菜,利用大棚种植芦笋110亩,以带动本村蔬菜产业的发展,帮农民致富。
前天的《镇江周刊》刊发整版文章《家具换新容易弃旧难》,戳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看完此文,三个联想由然产生。
最直接的联想即是,这废旧家具确实“遭罪”。别的不说,本报先后曝光的那些市区不合宜的新生“垃圾场”,哪一处没有废旧家具混迹其中,共同“祸害”周边环境。“难卖、难扔”的废旧家具,不仅是市民的头痛事,更在被迫“乱扔”之后,成为城管部门、环卫部门的头痛事,成为城市优美环境的头痛事。
第二个联想虽有些远,却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收废”真是很难吗?真是不赚钱吗?且不说曾有多少“破烂大王”发家致富。那曾经的中国女首富张茵,不正是因“收废”兴业吗?一个废纸回收,让她做出了偌大一个企业和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因为“收废”收大发了,张茵亦在环保和节能减排事业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2009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人物”称号。
所以,这废旧家具的回收、处理,确是难题,但更当是机遇。只不过,因为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时日不长,这个问题如今才累积凸现,同样,这相应的机遇也就是刚刚浮现。
于是,产生了第三个联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迭起,虽然它因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而兴,但在传统产业,包括门槛不高的“收破烂”行当,应当同样具有广阔天地。只要这里有市场需求、有难题症结,就有创业创新的空间,就看谁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谁就能把握机遇、赢得发展。而这样的机遇,于创业者是商机,于政府管理部门,于行业管理单位,同样是实实在在。规范行为的城市法规、扶持产业的商务政策、指引方向的行业引导,创新的工作可以做很多。
一个辩证的认识,出现问题甚至是难题,不利于工作开展、事业发展,但它恰恰同时亦给出了努力的方向、发展的路径。或许,我们可以以此来重新审视废旧家具的“弃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