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四川家具  软体家具  2015家具  明珠  办公家具  家具品牌  家具  涂料无味才安全  红木家具  四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头条关注 » 正文

新浪家居喊客家设计师来报名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1  来源:新浪家居  浏览次数:142
核心提示:客家商会全球几百家,但是我们设计行业却没有一个客家团体,我们作为设计界的客家人,我们也需要一个团体,我们要通过这个团体学习与传承客家精神。我们客家人更应该抱团取暖,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创客家人的未来。
六次艰难大迁徙  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  历经磨练成就客家人  而如今  客家人早走出了围龙屋  人心却越走越远  我们要铭记祖训  刻苦、勤劳、团结  用我们炽热的心  筑建新的围龙屋  我们永不忘自己是客家人  东方犹太人的那份荣誉  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 客家精神也是中国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丘逢甲、何子渊、叶剑英、范汉杰等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您是客家人吗??  我们传承与发杨客家精神了吗??  我们是不是仍旧在追记祖先留给我们的荣誉??  我们是不是要团结我们客家人的力量??  有阳光的地方便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便有客家人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各洲82个国家,这是普遍认同的数字。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数据。  客家人、全球庞大的数字;  客家人的成功离不开结团、勤奋;  我们客家后人更要团结、创新;  我们客家人团结不要停留在内心深处  我们要大声说: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我自豪!  客家商会全球几百家,但是我们设计行业却没有一个客家团体,我们作为设计界的客家人,我们也需要一个团体,我们要通过这个团体学习与传承客家精神。我们客家人更应该抱团取暖,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创客家人的未来。  欢迎加入客家设计荟微信群,只要你做的事业跟设计有关,就来加入吧!  来吧!集思广义,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我们的团体取一个振奋人心,凝聚客家人力量的名称,取一个响亮的口号,唱响我们客家人的团结精神。  参考名称:我国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可用的名称为: * * * * 联合会、促进会、联谊会、基金会、研究会、工会、协会、学会、商会、中心国外还有: * * 组织、* * 联盟、* * 同盟、* * 同乡会  经我们客设荟组委会研究商讨,名称“客家”排前面,后面由应征者自由发挥,不能跟现有的设计师团体有重复现象。  
  
一、征集时间
    从即日起至2015年12月3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和电子邮件发件时间为准)二、作品要求
组织名称及宣传口号要富有客家特色、体现客家人的刻苦、勤劳、团结的精神。语言生动、琅琅上口、表述准确、雅俗共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表现力。字数控制在10字以内,并提供200字以内的内涵解释。  例: 国际狮子会的名称,是由英文“LIONS”直译而来:L――代表Liberty(自由),I――代表 Intelligence(智慧), O――代表 Our, N――代表 Nation’s,S――代表Safety(我们国家的安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口号是: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三、征集方式

1、欢迎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等积极参与征集活动。  电子稿件请传至:keshehui@163.com2、所有应征稿件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通信地址、联络方式及“客家团体名称及口号投稿”字样。

四、评选与奖励
   
  作品评选将采取评委评审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分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环节。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对应征作品进行初评。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获奖名单和客家团体名称及口号。
  奖项及奖金设置为: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500元;三等奖5名,奖金200元;同时,主办方将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五、特别声明
    1、 应征作品须是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如涉及著作权、版权纠纷等法律问题,由应征作者本人负责。
    2、活动主办单位对获奖作品拥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修改权。
    3、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客设荟所有。  
客设荟组委会  2015年11月30日  附件:客家人来源知识分享:客家祖先六次艰难大迁徙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 第一次大迁徙 ]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 第二次大迁徙 ]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 第三次大迁徙 ]  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 第四次大迁徙 ]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 第五次大迁徙 ]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 第六次大迁徙 ]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四川省家具制造业协会《章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蜀ICP备15000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