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头疼的“白皮”早在清末时就已出现。当时的宫廷造办处面对材料紧缺的现状,在家具制造时,难免留上少许白皮。当然,由于宫廷家具生产的严肃性,他们对所留的白皮会有相应的处理方法。
故宫博物院古家具研究专家胡德生与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张德祥两位知名专家,为我们介绍了宫廷造办处遇到白皮时的处理方法。胡德生先生讲,在明代至清早期时,宫廷造办处还不存在白皮的考虑,因为当时家具材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木材加工中就会直接去除白皮,只用心材制作家具。到清晚期时,宫廷家具用的优质材料便较为稀缺了,才出现了需要对白皮进行处理的情况。当时宫廷造办处的处理方式与现代一些企业的处理办法比较相似。原材只会留有少量白皮,一般绝不会剩余太多。而这少量的白皮,会安装在家具阴面看不到的地方。但与现代家具企业处理不同的是,到这里并没有完。在家具部件组合完成,还会有最后一道工序——将所有白皮会全部挖掉。对于宫廷家具来说,是宁可缺一块,也不能留一点白皮,所以故宫博物院有些晚清家具中,在一般人看不到的部位有时会缺出一块,少出一片。张德祥认为,大面积白皮会影响家具结构的强度,拉不住开榫的棕绳,但只要在不影响家具结构和视觉效果的情况下,可把原有白皮的料进行拼补,并放置家具内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清朝时,大料遇到白皮,采取挖补,也就是把白皮挖掉,再补上一块料,如果是小块白皮,则采取腻子增补,然后用黑漆调色。不过,那时的家具没有大面积的白皮。故宫有的紫檀家具腿也有通过粘、刻,及花饰来掩盖拼补,即便光绪帝新婚洞房内的紫檀床,也是在八国联军进京之后,用旧料拼补而成,上面还有一些堵眼。较之,现在家具用料有时为了追求材质的精良,不计成本,其实是非常浪费的。 (韩波 亦扬/文)(来源:红木内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