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地理的最好方法,就是拿着地图册,走一圈,没有之一。这含着经纬度,含着色声香,夹杂着历史人文矿山水源风俗口味的立体地理之复习,位置不限,远近不拘,可以选择与方案汇报做适当的合并以延长时间。
不做计划,随机停留,实在是件奢侈的事。听着很潇洒,实际上也是。没计划意味着没时间地域之限制,同时也代表着各种无法预期,这样行为的本身对实际上有焦虑症的我来说,就是极大的挑战。
练习不起沾染心的最好之一的方法,应该是在火车上。慢车,数个小时,只需二十块出头。与前行方向逆着的座位,靠边。对面的三人座上,挤着两个大人三个儿童。包里倒是常年放着耳机,但明显感觉敌不过三个儿童的嬉闹功力。不管上升星座是不是同样也是处女座,估计看着那家长往地上丢瓜子壳、方便面外塑封,儿童们习惯性效仿时,都还是会忍不住想深呼吸一下的。这不是电影院的个案,没法去劝阻,更何况后面座位那用手机玩麻将的仁兄,二条八筒地语音报着打的正欢,也与这环境极度契合。
我忍着不去想明朝大儒乘乌蓬船的典故,不去想船山先生的评价言论。但似乎也并没有受影响,至少并没生出焦躁心,即使在某一不知名的小站停留了比理论上多一倍的时间时,也一点都没有。
因着在车厢中部,得以在身旁看着男乘务员用特别夸张的语言卖着充电宝,看着他卖出后在空中晃着钱地宣扬,热闹。我甚至对比着那继续玩有声麻将的仁兄的手机电量,也琢磨了下着要不要买一个。在这之前,女乘务员已经卖了一波“难得的、极度划算”的指甲剪套装了。
不沾染,应该并不是远离沾染的意思。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这应该可以用于解释“下山”的作用。即使是旅行,也是修行见证的一种,沿途中的种种所见所闻莫不是良好的机缘,无论是对设计,还是对生活本身。佛家“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得证可以从“众生观”而来。而未能超脱的我们,从高楼华堂到沟渠暗道,从鸡犬虫鼠到市井众人,从不锈钢小圆球屋顶到裤形地标高楼……种种景象不求一念扫过纤毫毕现,能够做到清晰感知能在心中了然,这应该已经算是从“众生观”中的得证了。
一路上能见建筑的前生今世,也能见六道中之种种。观一院落之构建,犹如观一城池之更迭变迁,观众人之态,犹如观一人一生之所遇。众人无别即为一人,世事全然在眼前。窦唯唱,天堂地狱皆在人间。以前的行,是在路上,这次的行,是在人群中。
看虫蛹成蝶,看鸟雀筑窝。遇到引客而宰,也遇着女修士由远及近地笑……即使是再冗杂的环境,也有眼神很清亮纯净的居民,素质与经济和公交车的新旧并无直接联系。肠胃对食用油的检测依旧灵敏,并没有因路途的远近和出门时间的长短妥协了去。食材、用油与店面的大小其实也无必然联系。身体上的沾染,永远比心灵上的沾染好打理的多。
在路途中的见闻感知,其实都是一个由“识”转“智”的过程,而于当代设计中契合着中国传统,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一个“礼”中求“适”的过程。“适”代表了事物内在规律,含风土人情,又含圆融通达。好的设计,不说要“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那么严格,至少也是需要生宜得当且合适的。适时、适地、适材、适志,谁又能说做适合的设计的同时,不是在努力在做最好的自己呢?沿途行走中,我在喜闻乐见,我在求着自己的“适”。(实习编辑:陈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