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这个词对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产品随处可见。可早在七八十年前,已有能工巧匠把“多功能”运用到了传统家具制作中,而且还能让其“变形”。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有人不禁疑惑,那时候的“多功能”是什么样?

在广东台山一家不大的店面内,老板是个壮实的中年人,闲聊间偶然看到墙边摆放着一把比较旧的椅子,外表看起来似乎很旧,表面已经漆黑发亮,款型类似灯挂椅,大家不由得好奇:“老板,这椅子是你做的还是收藏的?”“是我早几年收来的,据说是民国时的产品”。“哦,能说说这把椅子有什么特点吗?”“好啊!”,随着一声回应,老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小心翼翼地搬过椅子,放在了灯光比较充足的地方,一脸骄傲地拍着椅子的搭脑说道:“这可是把与众不同的椅子,因为你们是来自北京的专家,我才让你们看呐,别人我还不让呢!看出不同之处在哪儿吗?”老板突然反问道。

梯形椅图他边说边把椅子的背板部分翻转开来放到了地上,椅子竟像变魔术似地立刻变了形状,成了一把有四个层级的前斜后直的小梯子,只是高、宽度未变,高仍是椅子从地面到搭脑的距离,但的的确确不是原来的那个物件了,真是神了!为了看得更明白,我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能把椅子搬外面,我们仔细看看吗?”“没问题!”老板爽快地答道。外面的天气虽然有些阴沉,但与室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也许是“一枝独秀”的缘故吧,这把椅子蒙上了一层神秘。大家更关心的是都这把椅子是如何“变形”的?“机关”到底安在哪里?依照刚才老板演示的步骤,大家把背板往后翻了过来,终于发现“秘密”就在椅子的座面上。原来该椅的座面比普通椅子要厚很多,共有两层。上面一层是活板,可掀可合,在靠背的后腿上截处用两个合页固定,翻转后即变为层梯中的第二级。该椅的另一个“变形”之处在椅座面的下方、两侧椅座前部与后腿足之间各装有一个斜枨,各由两根枨合并而成,两枨拉开后变成了梯子斜面整体,成为了梯子前部上下斜切面的边沿;椅子横枨则由两块大小不同的板组成,面积与座面相差无几,翻转后此椅的后部变成了斜梯的上半部分,两块横板中的前板成为了第一级,另一块板变成了梯子的第三级,原来椅子后部较窄的拖泥变成了梯子的最上层(第四级)。变成梯子后的椅子由于比正常梯子在地面的支撑点多出了两个,加上椅背搭脑整体着地,受力点大大增加,踩上去就非常稳当了,没有一点摇晃的感觉。由于收放自如,该椅搬动起来亦非常方便。据老板介绍,旧时人们的住房空间较大较高,大小物件都要从外面来来回回搬运梯子,要拿取一些常用物件就感觉非常不方便,故此,便有聪明的工匠发明了“多功能”的“变形”椅,平时作为椅子用,需要时翻转过来随手便可拿取需要物件,着实为使用者省了不少麻烦。(高燕/文 高立/摄影)(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