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场馆有限,逄小威特别挑了120张电影人的面孔。在展览现场逄小威很有感概地谈了他拍摄电影肖像的感受,从2002年到2005年这四年时间,他总共拍摄了1000位电影人的肖像,“他们特殊而朴素,他们演绎了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辉煌。” 浏览整个布展,我们注意到“电影的面孔”从展览的布局,人物肖像排列都是沿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演绎电影历史,首先是黎莉莉、舒适、张瑞芳、孙道临、谢晋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默片时期走过来的老一代艺术家。再次是新时期著名演艺工作者的代表性人物张艺谋、巩俐、姜文、葛优、冯小刚、陈道明等,他们是正工作在一线上的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最后到贾樟柯、章子怡、黄渤、高圆圆、徐峥等代表着一批正在崛起的电影人。置身其中,恍如穿梭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艺术长廊,正是这样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物,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拍摄这些作品十分不易,以拍摄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老先生为例,逄小威说:“当时,拍摄之前,于是之老先生己生病,他的家人不愿意受打扰。我跟他的家人说,拍摄中国的电影史,少了于是之先生,太可惜了。我宁愿悄悄地去拍老先生的一只手,展览时可以在旁作个说明。”据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逄小威打了无数次电话,后来,于是之老先生的家人终于接受了请求,逄小威喜出望外,在老艺术家毫无意识的情形下拍摄了先生慈祥的面庞。 摄影家逄小威说:“这些人,就是一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变迁史,你看到的这一张张面孔,你就会联想到他们的一个个电影作品,每一张面孔下都藏匿着许多内容,诉说着一部电影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老电影海报、连环画、放映设备:还原中国电影百余年历史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老电影海报、剧照,其中有《战火中的青春》、《车轮滚滚》、《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等。据介绍,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海报多为手绘版,画面新颖活泼,手法细腻多样。多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家设计或绘画家制作,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有些海报因电影知名度影响而具双重艺术价值。

另外,海派著名连环画画家杨宏富特别为“电影的面孔”展览精绘百幅电影人的漫像,同时也展出各种20世纪电影连环画。一直以来,电影连环画就有“纸上电影”之称,杨宏富说:“人们也可以通过电影连环画来重温以前的电影。”

老电影放映机展览现场几架老电影放映机与老电影海报、剧照融为一体。65岁的刘德保是一位收藏家,多年来注重收藏电影老器材。此次展出的老电影放映机,是他几十年前的收藏品。“这些东西是中国电影的见证者,”刘德保说。 市民反映: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电影的文化和历史 展览现场,数百名市民纷纷前来参观,场内一时间人头躜动,摩肩接踵,这种场面给人久违的感觉,通过参观大家再次回顾与重温了中国电影的魅力和辉煌。“前几天,就知道这个展览开幕,今天特意过来参观。个人觉得,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电影的文化和历史,”一位大学生现场由衷说道。


数百名市民纷纷前来参观在如今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盛行之际,为何要做这样公益的展览?为何还想把市民请进展览现场?策展人葛宏伟表示,要为“中国之美好做电影”,电影应该是在创造自己的世界,并不是随便瞄着时尚、潮流与商业。只是用自己的声音,在讲述着发生在此处,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被理解的故事。葛宏伟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需要这样高级别的展览。逄小威先生对电影情有独钟,他有梦就追,而且是苛刻地追。‘电影的面孔’不仅谱写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也叙述了逄小威先生的成功。我们衷心感谢他为我们送来如此精彩的展览,也期待着他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逄小威简介:逄小威:出生于1956年,早年做演员,1989年赴日本学习、工作,1997年回国后,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出版多部摄影作品,举办多项摄影展。作为摄影师,逄小威推崇的是写实主义。他的摄影理念是完美的技术加真实的呈现。 他认为,不管是拍人物肖像还是拍建筑物,照片中的美感都应该由被拍摄主体本身来传达,而不是摄影师炫弄技巧。摄影师要进行原始的记录,尊重主体本身,把拍摄对象原汁原味地呈现。从2002年到2005年,逄小威陆续拍摄了1000位电影人的肖像。2005年12月,他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面孔——中国电影人黑白肖像作品展》,中国电影博物馆为其中的作品设立了专馆永久展出,上海美术馆也为其举办了作品收藏展。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政府、中国电影博物馆在鸟巢(国家体育场)举办了超大规模的特别展。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面对天安门广场的正门大厅,举办专门的仪式,收藏了那1000位中国著名电影人肖像的原版底片。2015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逄小威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再次举行电影人的黑白肖像摄影展。2016年1月22日至1月31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电影的面孔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11周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