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家生产企业,300万套的年产量,100亿元的产值,这一连串数字,正在彰显着潍坊高密经济开发区的木器产业的规模……最近几年,一说起高密,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莫言和高粱地,殊不知,实木家具产业也已经成为了高密的名片之一,而实木家具的集中地正是高密经济开发区。
偶然机缘摸对了“财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密经济开发区的人们是以打铁、卖铁为生,把铁拉到集市上去卖,在卖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板凳特别受欢迎,非常好卖,于是就改行卖板凳,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制作的家具也越来越上档次,业务范围也从小板凳发展到了大躺椅等。
高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赵华功向鲁网记者介绍说,“当时高密的家具都是卖到外地,本地的老百姓到外地买家具,回来一看,居然是自己这里造的。”自己制造的东西,居然还要从别人手里买,这是当时高密木器行业的现实窘境。于是老百姓决定不仅自己生产,还要开展销售。
经过数十年发展,高密经济开发区的家具产品设计及销售规模,在国内家具行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高密经济开发区,从事家具生产的从业者超过2万人,月平均收入均在5000元左右,对于一些熟练工人甚至可以达到6000元。
据赵华功介绍,村子里不少年轻的夫妻一起在这打工的,一年收入少说也得有20万。
记者随机采访了工厂里的几名工人,发现基本都是周边村庄的居民,最长的在这工作已经有8年多了。
“在这里管吃管住,上下班还有班车接送,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木匠张先生说。
“小门头”后面有“大市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在高密经济开发区的家具生产车间行走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一些企业是在家庭作坊里面,从外面开起来看门头很小,其实里面别有洞天。”山东省高密市家具协会会长王峰告诉鲁网记者,在高密经济开发区的大小南曲村、潍胶路两侧以及临港产业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木器家具行业生产企业200多家。
企业的密集带来集群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对木器家具行业来说,土地更为重要。
在高密经济开发区内,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家具生产企业的距离非常近,生活区与工作区没有特别的界限。
王峰表示,“木器属于易燃物品,距离近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规划建设了2000亩的产业园,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推动木器加工产业向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
“企业在园区内实行规范化管理,吃住与生产发展严格分开。”王峰介绍说,产业园规划建设生产园区、物流园区、材料市场交易区、家具创意产业区、家具采购批发中心区等五大板块,通过招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入住,不断充实科技力量,加速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循环经济大有文章
记者在车间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地上有很多废弃的木料,据工厂工人介绍,这些木料没有什么用,一般都粉碎成粉制作木棒或者复合板。
王峰介绍,家具行业的木材利用率非常低,1吨木材只能做出600斤的家具,要白白流失掉1400斤废料,利用率仅为30%。利用率低也导致了成本的上升,企业利润被压缩。
而另外一方面是产业化链条没有形成,制约着高密经济开发区实木家具产业的规模化量产水平。
“下一步我们准备把生产链条一体化,一件家具分开生产,统一组装。”王峰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浙江义乌,为什么义乌的生产百货的速度这么快,原因就是在拿到订单后,产品的各个部件被统一分配,你生产拉链、我生产背带,按照统一分工的模式,最后把各部件拿来统一组装。
据了解,当地政府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是加强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分区块打造优势企业,打破同行相斥、恶性竞争的局面;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的现代家具产业,实现从资源型增长向价值型增长转变。
记者手记
全国家具看山东,山东家具看高密。这是在实木家具行业里流传的一句话,也是对高密实木家具工艺的认可。
当地企业家对我说,“高密人不会造假,也不能造假。”我想这句话不是突发奇想,应该是这个地方良好的生产氛围而自发形成的行业自律。
采访过程中,正巧遇到两位前来购买家具的顾客,采访得知,这两位顾客是从江苏连云港专程过来购买家具,在大商场见到了模型,觉得款式和质量都很不错,所以专程赶过来定制几套。
“好酒不怕巷子深”,踏踏实实做好自身产品,用信誉和质量做筹码,用法律和道德为准则,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一定可以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