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传统木雕的历史与传承
日期:2025-08-25 23:55  点击:453
——恭王府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论坛(六)    木雕,以木材雕刻制作而成,作为艺术或精神关照对象的具有相应形式感的三维构成物体。   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人类已能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可以用于切削的石制工具已出现。由于木质材料所共有的纤维特性,只适于以切削工具来进行加工,尤其是可以成为形象的木质艺术品更加依赖于此。据此,我们可以判定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形的木质艺术品应产生于这个时期——新石器时代。   在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的新乐文化遗址,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与半坡文化相似,经测定距今已有7200年历史。其中一件木雕艺术品尤为珍贵。其样子似鸟鹏,刀法精湛,为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史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这在中国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尚未找到比此更早的实物史料。   在中国考古史上,只有河姆度出土的木雕可与其在时间的久远方面相提并论。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只能凭借动物的骨齿或石片来刻磨成型,其难度可想而知。   古代先人雕刻石木,并非是为了在狩猎之余,闭来无事地雕之,刻之,做为装饰品供人欣赏的。而是一种有着实际目的的行为。是有智慧的人凭借具有自然形状的作品,使咒语与无数巫术效果得以发挥的充满期待的物品。这就是人类古代民族的图腾时期。   中国古代的木雕艺术,按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春秋战国到东汉。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到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可以印证当时的雕塑已经取得极其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中,木雕很容易腐烂,不易保存。能够留存下来的很少。1956年甘肃武威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木雕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木俑,2002年~2003年江苏泗阳县境内大青墩汉墓群出土的西汉木雕,学界对汉代的木雕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由于佛教的传入,南北朝大建寺院,当时的雕塑艺术主要体现于石窟寺院的兴建及石质佛像的雕刻上,经佛教和石雕艺术的兴盛,也带动了木雕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木雕艺术精品。由于题材的关系,雕刻风格趋于庄严、宏伟、优美。   第三个时期是明清至民国早期至今,这是中国古代木雕的另一个黄金时期。此时石窟艺术基本停止,各大寺院皆以木雕为主,木雕艺术伴随着木结构建筑家具工艺品的发展而日臻完美,技巧趋于成熟,并出现了多层次的镂雕技法,风格精美细腻,迎来了木雕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在世界及中国的传统雕塑中有着大量未署名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各个时代隐藏在民间的高人。我们就随机地、不按照年代地域来讲一些作品:   “江南水镇”是我的老师孙家钵先生收藏的一件木浮雕作品,应当是明清时代的小木做或家俱上的插件。这件作品的作者一定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虽然其所雕刻的内容并没有人物与神仙,也没有其要击败并获取的猛兽与猎物,更没有起护佑作用的图腾形象,人的生存环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了,但我们可以一视同仁地看待的是作者在创造杰作的过程中的高度的精神专注以及如梦如幻的怡然自得。   作品在整体构成上达到了浮雕构成的顶峰,石辅的街道横贯于作品之中,曲折弯延,高回低转,采取高远透视这种中国绘画中的传统透视方法。房屋、景观石、桥梁、道路、水路、涵道的安排错落有秩,俯仰应合,节奏鲜明。如视原作,给人以如同就在这片景观的斜上方在亲身观察的感觉,仿佛在一个阴雨的天气,水的流量也因潮湿的雨天而在不断地增大,在这样的气候下,唯有石制的路,桥的护栏,甚至是房屋才能经受长年的考验。令我们如同亲历其间的这种艺术的高妙之处,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真实与对自然表象的表层的再现,这需要作者将其身心,或者说将他的劳作及他的魂一并毫无旁杂地溶于一体,方可达到如此境界。有感觉的人都能发现,这样的表现建筑、水流等万物的场景,与现代沙盘的表现的表面准确,真实的场景与事物有着天壤之别。借助现代工业技术未必能够达到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   作品刀法娴熟,造型的控制力与感受力也是世界一流的,就是立体派大师毕加索也未必在其上的。构图的抽象要素完美,既均衡又富于变化。所表现的万物的来龙去脉清晰,层次的空间控制也恰到好处,许多地方在带有深度及弯转的深入的层次中,刀法的运用依然从容不迫,令人拍手叫绝。真正做到了意到刀到游刃有余,在已分切好的物体的空间体块上,异常稳健的线刻,糟刻轻松而潇洒,真可谓刀刀如梦如醉,混然天成而又细致入微,毫无民间作品所经常出现的“匠气”存在其中,这样的作品与作者,就是自古至今隐于众生之中的神品与高人。因为他陶醉于作品之中,同时也令每一位后来的观赏者陶醉其中,这是多么值得称颂的人生啊!   以奇幻的空间取胜的作品。   以整体把握取胜的宋代作品。   在现代社会中,木雕的内容与风格都与已往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与近古代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区别最为明显,风格多种多样,内容也多样繁复,这也许是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的最主要的特点,而只有那些能够由作者极端主观的思想情感与极端现实的现象与特征,强烈或完美结合而成的作品,才是各个不同时代与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木质材料是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使在当今,因为保护森林树木的主张之下,在各类人工合成新材料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纯粹天然的木质材料制品,包括木雕在内,反而显得更加珍贵。同样由于科学的发展,使木雕不能在室外陈列的常识受到了挑战,通过对木质材料进行真空化处理的同时,将化学药物注入木材中,使其具备了抗风雨,日照等自然力侵蚀的能力,我们也因此可以在室外的公共空间观赏到更多的木雕作品。   木雕作品经过抽真空及化学处理后,被长期安放于室外环境中。而木雕的中性的更偏于温暖感的特性,使其在所有常用雕塑材料中独有其性,它的中性特点,使它可以成为与泥塑写实、抽象、石雕、铸造、陶艺、金属与雕塑材质与手段从内到外的有机的结合。   中国传统木雕造型的特征与中国其他传统姊妹艺术同出一源:   河图洛书是上古先人用以表达世界的数的关系图。河图着重于事物在流动时空中里这种无形的,运转的,形的关系。洛书着重于事物有形形态的数的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造型有关的洛书及其思想的影响进行一番简要的梳理与探讨。先大概讲一下跟造型有关的洛书,洛书在座的各位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在这里再重复一下,图中黑色的这些点实际上最早是和天相是对应的关系,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四个大的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是和北极星有关系的,北极星附近的星座是对应的。受此启发,将其类比归纳成这样的一张图,也很像天象图,但是已然数据化了。上面最大的数字是九,中间是五,下面是一,以此类推,二对应八,三对应七,四对应六。每个方位加起来的数字是十五,中间的五作为核心是保持不动的,所以这虽然是一张平面图,但实际上它已经能揭露出宇宙的关系,世界万物的关系。   汉代的木雕,看似笨重的造型,但是却给人非常整体之感,实际上这些造型是由自然形态的演变而来,这也说明了自然形态本身就符合洛书的数的关系。这些图片的翻看即使我不再一一赘述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来他们都是具备这种关系的。   彩绘的木雕也是如此,有意的偏了一点,右手这位置弯出来一个空,都是有数的关系的。所以它才能在笨重的形态中仍然具有动感,再加上人物表情的刻画这种细节,产生出来一种很厚 重的古老的韵味。   木雕在当今乃至将来的历史上将会不断出现,与永久地流传下去。(文/萧立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来源:新浪红木)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8/25 23:5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