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楼市降温影响装修业 70后装修工用互联网思维打工
日期:2015-02-16 15:33  点击:182

  一辆“威驰”,5名乘客,1265公里路程,殷盛雄的春节回家路起点是南四环十八里店开始,终点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不好买火车票,干脆开车吧,拉着老乡一起回家。”

  这个1971年出生的室内装饰业农民工,1996年来北京打工,现在已经是同行中资历最老的一辈。过去的2014年,老殷五味杂陈。楼市下滑,原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北京疏解低端产业,对装饰业都不是好消息。但是,他和几位老工友一起,联手组成小包工队抱团取暖,还做互联网营销,也闯出了新的天地。

  一年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未来在哪儿,老殷脑子里也有了大概的模样。

  城中村老同行

  撤了一半

  早上6点出发,历时约13个小时,到老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

  老殷一路都是司机,车上还有他的儿子小殷以及老乡老吴一家三口,五个人从车里钻出来时,都累得直不起腰。“能回来就好,我们一起的老乡十几个人,火车票不好买,我有车,就自己开回来了。”老殷说,北京没有直达黄梅的火车,需要从相邻的江西九江再转公交车,并不比开车轻松。这一趟1265公里,花了605元的过路费,好在车比较省油,油钱控制在600元以内,平均算下来,跟坐火车再转公交,在费用上也差不多。

  “钱不好挣,每一分都要精打细算。”

  老殷1996年就到了北京,那时候,还是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仗着在老家练出来的木工手艺,老殷顺理成章地干起了装饰业,成了某装饰公司的得力木工。在各种户型的毛坯房中摸爬滚打,老殷渐渐熟悉了各个工种——瓦工、油工、水电工……几乎样样精通。就像很多熟练工一样,老殷很快成长为公司的工长,开始带队接活。就这样作了差不多十年工长,老殷也把很多湖北老乡都招进了公司。在北京城的房子卖得最好的那几年,装饰业也蓬勃发展,看到很多新公司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老殷想着,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拉出来单干了。

  于是,他召集了几名老乡和多年的同事,组建了自己的装修队,开始独立接活。凭着积攒了十年的良好口碑和过硬的技术,在安徽、江苏工人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北京装饰市场,老殷的湖北装修队顽强成长。

  为了节约成本,他和老乡们住在城中村——十八里店的陈家村。他和媳妇一起住一个十三四平方米大小的平房,月租金1050元。老乡们也散落在附近的各个角落。陈家村距离东南三环外十里河附近的各大装饰卖场很近,采购原材料方便,所以吸引了很多同行到此居住。“方便又便宜,出门在外,挣的都是辛苦钱,能省就省点吧。”

  老殷说,最多的时候,陈家村聚集了100多个装饰业工人,现在已经撤了一半,只剩约50人。“做装修的太多了,最近几年,淘汰了不少人。而且,很多跟我差不多时候来的,年纪也不小了,回老家做点小买卖,比在北京闯荡还是轻松一点。”

  2014年,北京市一直在加速实施产业升级和人口疏解,对陈家村也有影响。周围的大武基、小武基,都有一定程度的搬迁,城中村的范围在一点点缩小。老殷说,房租一直在上涨,如果再涨,只能往更远的地方搬。

  楼市降温

  成本却在上升

  除了疏解低端产业和城中村治理,让老殷同龄人日渐减少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装饰业成本在2014年不断攀升。在楼市降温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本让很多小装修队不堪重负。

  作为房地产的下游产业,2014年房地产行业的低迷让老殷时刻感受到压力。当年,他决定从农民工变身成为装修队工头的主要动力,就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子卖得火,装修的生意肯定更好做一点。房子卖的少,我们的生意肯定也少。”

  早在2014年初,老殷就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他时常前去采购的几个装饰市场,不少店面都关张撤店。而日渐变少的装饰店面内,装饰用的原材料却在涨价。沙子、水泥、瓷砖、板材、油漆、五金,几乎没有不涨的。“我听他们店里老板说,家居建材市场也属于北京要淘汰外迁的,现在物流、仓储的成本都在上涨,所以他们不得已都在涨价。”

  伴随着原材料的涨价,人工成本也在持续上升。

  老殷刚入行的时候,他这种水准的熟练木工,一天工资也不会超过100元。但是现在,不管是木工、瓦工、油漆工,只要是熟练的“大工”,一天的工钱就超过300元,甚至有的达到500元。装修工人月入过万元超过白领,早已不是新闻。

  成本在上涨,但老殷不敢轻易把装修报价提高。“本来,找我们小施工队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再不停地涨价,跟大公司就没区别了,人家肯定选大公司。”

  靠乡情和亲情抱团

  老殷的应对办法,就是抱团。

  他的装修队,以黄梅县同乡为主体,其中还不乏亲戚。老殷的亲家就在其中,是一名油漆工。有乡情也有亲情,队伍就稳定很多。

  老殷说,在装饰业内部,不管是大型装修公司,还是市场主流的苏皖装修队,队伍都并不稳定。一般情况下,接到生意后,由装饰公司或者装修队工头,临时拉人加入,这样不用长期养人,节约不少成本。在一个工地上,工头甚至不知道一个瓦工的名字,大家只是临时合作关系。

  老殷的队伍就完全不一样。十几个人,分布在北京城四处的工地上,瓦工、木工、油漆工,按程序走流程。不同的业主,其实见到的都是同一批人。老殷每天开着他河北牌照的面的,天蒙蒙亮就把工人们往各个工地上送。劳动力都送达工地后,他便开始四处采购,再往各工地送原材料。送完材料,见哪个工地缺人,他挽挽袖子就亲自上阵。“我不是什么老板,就是一个工人。”各个工种,老殷都能应付。晚上下班,老殷也会尽量把工人们接回家。北京严查进京证后,他每周还得去一次南六环外的凤河营办进京证,劳动量又增加不少。一天忙下来,他最累,手机还必须24小时开机,业主们多数是装修“小白”,随时有可能打电话咨询各种问题。大强度的劳动加上饮食不规律,让老殷很消瘦,甚至有些微微驼背。

  2014年,最让老殷高兴的事是装修队里一个小老乡,娶了河北姑娘。他开玩笑,“算是为京津冀一体化作贡献了”。虽然这个小老乡不是“倒插门”,但是秋收的时候,老殷还是给放了假,让他去河北岳父母家帮着收割。在外奔波多年,老殷能体会家的意义。他一直坚持让媳妇跟在身边,就是想让自己在北京找到家的感觉。他也坚持让亲家、同乡跟着自己一起干,他觉得放心。

  老殷、亲家,还有老吴,这几个70后下班以后,开瓶燕京撸着烤串,说的却是湖北的乡音,回忆的是老家最有名的“豆豉鱼”。“我们出来挣钱,就是为了家里人能过得更好一点。如果呆在家里就能把钱挣了,谁也不想出来,是吧?”

  用互联网思维做装修

  生意不好做,就要想新办法。老殷很在乎口碑,所以他学着做“互联网营销”。

  老殷有QQ,有装修论坛的账号。他能跟业主在QQ上交流,报价单是电子表格,通过QQ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业主。为了让业主更踏实放心,老殷特意从住建委的网站上下载正式版的官方合同。而且在与业主的不断沟通中,完善报价和合同细节。比如,装修中最招业主反感的“增项”(超出合同初始报价的部分),老殷就在合同中规定,“增项”不会超过10%,如果超出,超出部分由老殷承担费用。

  在接到新建小区业务时,老殷还引入了“团购模式”,组织起了“团装”,将三四家业主拉进一个QQ群,一起装修、一起讨论、一起解答问题,各家业主也相互监督工地。问老殷他是怎么掌握这些互联网营销方式的,他说自己不懂营销,网络上这些新鲜玩意,“多数是儿子教我的”。

  如此周到而新颖的服务,自然受到很多业主好评,业主对装修过程满意,就开始在装修论坛上发表装修日记,在网络平台上给老殷的工作“点赞”。口碑就这么在网络上发酵,现在老殷的新客户多数都是老客户介绍来的。但是,他还是不习惯在装修日记后面留言,不是不会用电脑,而是有些“羞涩”:“我怕人家以为我专门请了托儿。”

  渐渐地,老殷已经成为装修论坛的明星工长,“老殷”已经升级成为“殷工”。

  这一年,在压力、忙碌、收获中度过,年前,老殷添置了一辆新车,就是他开回家的“威驰”。年后,大年初十,老殷就要赶回北京,还有工程等待完工。但是,这个大都市,不会是他的归宿。“在北京城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了,我们几个不会一直呆下去,早晚会回家。”老殷坦诚,已经有落叶归根的想法。有时候,站在业主们装饰一新的屋子内,他会忍不住遐想——回老家,给儿子买个新房当婚房,这婚房该怎么设计,如何装修…… 本报记者 孙毅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19:43
首页 刷新 顶部